2017年襄阳审批楼盘

无忧房    13小时前    6

《2017年襄阳多盘获批背后:政策宽松还是市场过热?》

2017年襄阳房地产审批数据呈现"井喷"态势 据襄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开信息显示,2017年全市共批准新建商品房项目127个,涉及总用地面积2867亩,总建筑面积达432万平方米,同比2016年分别增长42%、38%和45%,樊城区新增审批项目数占比达37%,襄城区和襄州区合计占比58%,东西两翼县区增速尤为明显(如枣阳市同比激增65%)。

政策松绑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

  1. 土地供应机制改革:2017年起实施"批次供地+竞地价"政策,平均地价较2016年下降12.3%,开发商拿地成本降低直接传导至市场端。
  2. 需求端结构性变化: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达715万平方米,同比增幅19.7%,其中改善型需求占比从32%提升至41%,推动90㎡以上大户型审批占比达53%。
  3. 开发商策略调整:TOP5房企中,3家在2017年下半年集中推新,单月最高获批项目达5个,形成"金九银十"集中入市态势。

市场风险显性化显现

  1. 供应结构失衡:刚需型项目占比从2016年的58%降至2017年的41%,而高端项目审批量同比激增67%,导致库存去化周期从9个月延长至14个月。
  2. 价格分化加剧:核心区项目备案均价达8200元/㎡,较2016年上涨15%,而城郊项目因配套不足,备案价涨幅不足5%,部分项目出现"价高去化慢"悖论。
  3. 金融杠杆隐患:开发商平均融资成本较2016年上升1.2个百分点,部分企业资产负债率突破80%警戒线。

政策调控的"襄阳样本"启示

  1. 空间调控:2018年实施"两区三带"规划,将审批重点向东津新区、老城更新带倾斜,东西两翼项目占比从2017年的43%压缩至29%。
  2. 需求引导:推行"购房资格分级认证",将教育医疗资源与购房资格挂钩,核心区项目登记量下降28%。
  3. 金融防火墙:2019年起实施"项目资金监管2.0"系统,预售资金监管比例从30%提升至45%,有效遏制"高杠杆开发"模式。

行业反思与建议

  1. 供需匹配度:建立动态审批评估机制,将库存去化周期纳入审批前置条件,避免结构性过剩。
  2. 配套建设联动:推行"规划-建设-运营"全周期管理,确保配套项目与开发进度同步实施。
  3. 创新金融工具:试点REITs融资模式,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,优化整体供给结构。

2017年襄阳房地产市场的审批潮,本质是政策松绑、需求升级与资本逐利多重因素交织的产物,这场"过热"行情既催生了市场短期繁荣,也埋下了结构性风险隐患,当前行业正处于"深度调整期",如何平衡短期市场稳定与长期可持续发展,仍是考验襄阳楼市治理能力的关键命题。

(注:文中数据来源于襄阳市统计局《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》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年度报告及第三方机构调研数据,部分细节已做脱敏处理)

2017年襄阳审批楼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