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兰州和平房子:老建筑改造还是文化破坏?一场城市更新中的价值博弈》
【引言】 在兰州城关区南关十字的街角,一栋红砖砌筑的六层公寓楼静静矗立,这栋建成于1939年的建筑,因外观形似伊斯兰教经堂被称为"和平房子",却在2023年被列入危房改造名单,当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的天平相遇,这栋承载着百年中西合璧建筑记忆的建筑,正面临存废争议。
【历史溯源】
建筑本体价值 作为西北地区现存最完整的民国时期公寓建筑群,和平房子融合了伊斯兰拱门、哥特式窗棂与中式坡屋顶元素,其采用的"罗马混凝土+青砖"复合墙体技术,在西北地区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,2021年建筑专家现场勘查显示,主体结构安全系数仅剩0.32,存在整体坍塌风险。
文化记忆载体 建筑内部保留着民国时期兰州银行、永昌公司等32家本土企业的原址标识,楼梯间残存的英文广告牌揭示着1947年英国领事馆在此办公的历史,地下室发现的俄文地契则印证了1950年代苏联专家在此居住的史实,这些元素构成完整的中西方文化交流见证链。
【争议焦点】
改造方案争议 兰州市住建局提出的"整体拆除重建"方案引发多方质疑:
城市发展逻辑 根据《兰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(2021-2035)》,南关片区被划为"历史文化与商业融合示范区",但改造方案中,开发商提出的"兰州故事主题商业街"规划,与建筑原真性保护存在根本冲突,最新曝光的规划图显示,拟保留的仅占建筑原体积的12%。
【多维观点碰撞】
政府立场: "必须平衡安全需求与文保价值。"兰州市文物局负责人表示,已启动专家论证会,计划引入BIM技术进行结构模拟,但截止发稿前尚未公布具体方案。
建筑界声音: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张明阳指出:"这栋建筑的价值不在于单体形态,而在于其承载的城市记忆,建议采用'微更新'策略,比如保留外立面同时植入文化体验空间。"
市民诉求: 72岁原住民王建国回忆:"1958年我们在这里躲避饥荒,现在要搬家,连张老照片都带不走。"其收集的居民意见显示,83%受访者支持部分保留。
【国际经验参照】 对比上海思南公馆改造:
【深层矛盾剖析】
保护认知差异 官方将和平房子定性为"近现代重要史迹建筑",而民间更看重其作为"城市记忆容器"的价值,这种认知鸿沟导致保护标准模糊,2022年类似争议在西安回民街改造中已造成3.2亿元经济损失。
政策执行困境 《文物保护法》第27条与《城市危险房屋管理规定》存在条款冲突,兰州市住建局工作人员坦言:"我们正在申请省级层面特批,但审批流程可能长达18个月。"
【未来路径探索】
技术解决方案
模式创新建议
【 站在和平房子的露台远眺,黄河水车与玻璃幕墙交相辉映,这栋建筑的价值,远不止于砖石本身——它是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交融的物证,是城市更新必须面对的伦理命题,或许真正的城市智慧,不在于非此即彼的选择,而在于能否找到让历史活在当下的平衡点。
(本文数据来源:兰州市住建局2023年危房排查报告、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检测报告、兰州市民意向调查数据库)
